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今年两会的时候,有人提出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对中小学生减负,对大学生加压,解决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先说说我的吧,其实我不过脑子的第一反应觉得还挺好的,因为很多地方中学的学业的确太繁重了,而到了大学一下子放开,很多人开始疯狂玩耍,上课、考试各种水,这种现象的确不好。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且不论这个提案的初心如何,但可以肯定,它是欠妥当的,并不能根治目前的问题。
并不快乐的大学生
表面上看,的确很多人的大学生涯过得比较轻松,除了准备考试的几天都在玩,然后作业各种抄和水,顺顺当当的毕业。但是这样的旅程不能叫做快乐,其实更多的是迷茫。
很多人其实本身并不想过着玩乐的生活,只是缺了点目标,根本不知道往哪里努力。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打打游戏、混吃等死。这个问题还是挺严重的,因为大学时期放荡惯了,到了毕业之后再想努力,也很难提起心气了。对于很多本身有潜力的人来说,是有点可惜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迷茫过,完全不知道要干什么。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知道,比如我知道成绩好能保研,我还知道绩点高家里有钱可以出国。但是我好像也不是很想读研,好像也没钱出国,那么我能干什么呢?不知道。还好我当时认识了一个很牛的学长,他把所有的课翘了去打游戏和打比赛,把游戏和比赛都打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拿过世界级线下算法比赛的冠军。他明确地告诉我说,只要比赛打得好,工作不用愁,10K起步。当时10K已经很多了,属于令人心动的offer了。
正是因为相信了学长的话,所以我把acm这件事情坚持了下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实是没有这些信息的,他们不知道之前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究竟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些优秀可以带来什么。没有一个参考,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好,做到什么程度是优秀,尤其在大学不那么强调绩点的情况下。
之前有一个朋友从二本考研去了985,聊起来大学生活的话题。她告诉我说她大学的时期是非常不迷茫的,因为他们的老师成天在说现在的学校平台很难带来帮助,想要改变命运就需要继续读研,考研去更好的学校。所以她从大一开始就注意考研相关课程的学习,为考研做准备。凭着这股劲,她考到了top5的学校,在读研期间依旧勤恳,发表了各大期刊的paper,目前已经在BAT里身居要职了。
我观察过身边混得比较好的朋友,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就是信念感。也就是说我们都知道我们要得到什么,并且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去得到。而且比较巧合的是,我们的信念感基本上都是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
那为什么很多学生没有信念感会持续迷茫呢?我觉得这口锅学校得背一半。
高校与实际的脱节
基本上毕业了踏上职场的小伙伴,都会发现学校里教的东西上班了之后几乎用不到,用到的技能需要全部从头开始重新学。
这个很好举例子,比如学校里教你的是Java,毕业了之后呢你发现需要学习数据库、网络编程、并发编程、各种框架、各种中间件等等的知识。这些内容学校里是一概没有的,甚至提都不会提,只能毕业了之后自己去摸索。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职场当中的能力需求其实是隐性的,也就是说不会有个人告诉你,你需要学这些这些东西,你学不会就没得晋升,只能一直做增删改查。
算法也是一样,在学校里学了各种模型,看起来牛哄哄。但是上班了之后,你会发现你首先需要学会spark/hive/flink等数据处理的工具,接着还要学一堆数据处理、做特征的技巧,以及点一些开发的技能。甚至还有与人沟通、打交道的需求,这些内容也是学校里没有的。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校与实际的脱节,脱节其实是必然的,因为工业界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可能业内的人士自己都不一定能跟得上时代潮流,我知道的就有不少公司还在用很原始的模型做着推荐。业内都如此,隔了一层的学界会脱节自然是非常正常的。
但不正常的是,大多数的高校可能自己没有这个意识去接近甚至是了解工业界目前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还是走的老一套。我们的培养计划可能已经十几二十年没有调整过了,之前我们学校新开的什么物联网专业,其实就是计科专业,把几门课换成了物联网相关的课程而已。只是这么几门课的差别,就能去找物联网的工作了吗?显然是不行的,我甚至怀疑开课的老师自己都不了解现在的物联网行业的现状,就更别提这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了。
学生也不傻的,他们也是有能力判断一门课有没有用的。学院敢开一些没有用的课,学生是没有权利反对,但是可以用脚投票,就是你这破课我再也不听了。这个惯例一开,很多人也就自然没有学习热情了。长此以往,做事做人越来越被动,这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消磨。
不被提起的竞争
我回顾了一下从高中到大学再到职场的过程,我发现了一个很多人忽略的关键信息,就是竞争。
高考的高压也好,毕业时的内卷也罢,或者是工作了之后为了向上晋升的挣扎,本质上都是竞争。只不过高考的竞争很明显,我们都知道考到什么样的排名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但是就是从大学期间开始,我们开始模糊了竞争的意识。
我一直到了大三实习的时候,当时阿里的主管告诉我,我才知道。当时BAT在全国每年招生差不多1w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校招就进入BAT这样比较好的公司,我们需要做到在全国的专业能力排进前1w。要做到这一点,凭成绩是没用的,我们还需要参加一些比赛,需要做一些项目积累技术实力,需要主动学习一些用得到的技能。
这些关键信息如果学校不传达,学生从何得知呢?
不但是找工作如此,踏入工作岗位之后,一样会面临竞争。每年组内晋升的名额就一两个,你想要获�������,��������得,就需要绩效在组里排名前列。再说远一点,一些好的公立学校也一样需要竞争,你想你的孩子上好学校。可以啊,证明你比其他的家长优秀,证明你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好。
所以我觉得吧,大学期间的课业压力是大是小,其实真的无关紧要。关键还是缺失了对学生信念感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在我看来,这也是衔接校园与社会的大学最应该做的事。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衷心祝愿大家每天都有所收获。如果还喜欢今天的内容的话,请来一个三连支持吧~(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