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在后台问我是如何做到每天日更不同专题,并且持续学习的。是不是学习了罗大师时间管理套餐?
这虽然是个玩笑,但我最近的的确确感觉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严肃地说,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直接关系我们以后的发展潜力。我相信想要把握时间,做出成绩的小伙伴还有很多。所以我非常认真地总结了几点之前感触比较深刻的点,写成本文,分享给大家。
规律作息
这一点最简单,但是也最重要。相信大家也应该都有所耳闻,但是认识到它重要性并且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做不到其实很正常,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作息也并不规律。每天睡得很晚,早晨起的时间非常不规律。早上有课就早起,早晨没课就晚一点。尤其是大三那段时间,课业压力非常大,课程设计和作业非常多。经常熬夜写项目写到两三点,第二天又起一大早上课。那么早晨没课的时候显然就起不来,需要补觉。我也问过身边一些朋友,很多人都是在大学里养成了作息不规律的习惯。
作息不规律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会导致早餐进食不稳定,起得来就吃,起不来就不吃。长此以往,三餐不规律也会引起肠胃问题。实际上年轻人的肠胃问题,十有八九和早餐不吃有关系。
你看,作息不规律会连累三餐不规律,不但会导致白天精神不济,可能还会引起肠胃问题。而吃饭和睡觉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这一个坏习惯就都影响了。健康都没办法保障,就更别说工作和学习了。
这些问题是长期和隐形的,很难一下子意识到当下去改正的重要性。我上学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还是等我工作了之后,我慢慢发现了问题,有时候睡得晚,明明晚上的时间很长,但是却没做几件事情就很晚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负罪感,觉得没有利用好时间,但是白天的时候又不会珍惜,放任时间浪费。当时有一个习惯早起的同事跟我讲过早起的好处,加上我看了一些关于效率和时间管理的书,里面都提到了这点,于是试着早起早睡,甚至还养成了生物钟,都不需要闹钟,早晨到点自然醒,那段时间感觉非常好。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能坚持很久。经过了一年多的波折,直到18年又逐渐找回来,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规律作息最大的困难是晚上,由于之前已经养成了坏习惯,会导致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不困,但是早上该起床的时候又起不来。所以很多人信誓旦旦想要养成好习惯,但是到了晚上就抛到脑后,然后一玩玩到很晚,早晨又起不来,继续懊悔,重复之前的过程。
所以想要从晚上破局是很难的事情,本来一直习惯一两点睡的,十一点半就上床睡觉的确会睡不着。睡不着自然就会玩手机、打游戏、聊天了。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来的方案是早起,用早起倒逼早睡。早晨起得很早之后,到了晚上自然会困,慢慢地晚上睡觉的时间也就提前了。自从我坚持早晨七点半起床了之后,很少会很晚睡了。
根据我的经验,养成规律作息之后,时间的利用率以及可掌握的时间都会提升,整体来看效率会提升很多。
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这一点也在很多书上提到,其实我们自己也都能感觉到,每个人能够持续高强度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都是两到三个小时,受到个人情况,身体状况,情绪状况以及前一天睡眠质量等因素影响。我之前参加acm的时候感受非常明显,acm一场比赛持续5个小时,一开始的时候紧张刺激,但是到了中途的时候效率就会开始滑坡。很多能做的题目做完被难题卡住暂时没有思绪之后,很容易陷入低谷。看起来大家都在苦思冥想,但是实际输出的效率并不高。只要非常非常少的大神可以从头到尾高能输出,而且比赛结束之后的感受就是身心俱疲,明明只是坐着,但还是觉得浑身都很疲倦。
不仅比赛如此,工作、学习也是一样。一段时间高强度投入之后,就会陷入专注力耗尽的状态。反应在于特别容易分心,很难集中精力,心里疲倦,抗拒做事。明明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就是提不起劲来。这个时候如果强行去做事和学习,效率必然非常差劲,可能几个小时都没做出什么东西来,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机上了。
合理安排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合理安排时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土,但是它的核心逻辑非常牛X。它的核心逻辑是人的时间其实并不是线性的,早晨的一个小时不等于晚上的一个小时也不等于中午的一个小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些时间里人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早晨刚起床和睡前的效率往往是比较高的,而下午和晚上饭后的两个小时效率一定高不了。这是因为当我们进食之后,血液会进入肠胃当中促进消化,大脑的氧分供给会下降,导致效率降低。
根据这个逻辑,如果我们把单位产出最高的事情放在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内去做,那么就可以得到加倍的收益。如果我们量化一下所有事情的收益,假如某件事情的单位产出是5,我们早晨起床后的一个小时效率也是5,那么我们把这一个小时用来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得到25。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效率很低的下午去做,可能效率就只有2,单位时间的产出可能也会下降,比如下降到2。那么这一个小时的收益就只有4,两者一比较,足足差了6倍。
上面这个例子略有夸张,并且我们也很难量化一件事情对我们的价值,但是把更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放在精力旺盛的时间段内去做,把一些注意力要求不高的事情放在疲倦的时间去做,这样才叫做合理安排时间。
比如我习惯早晨用来学习和看书,早晨学习的效率非常高。如果是看书的话,看书的速度会比下午快两倍,如果是听公开课的话,基本不会分心,90%的内容可以一次听懂。但是如果放在下午听,那么基本上听一个小时就会开始疲倦。因为跨语言加上需要理解技术细节,非常消耗脑力。下午的时候我习惯看一些英文短文积累一下语感,或者是写一些代码,做做实验。不会做太难的事情。到了晚上,一般是用来写文章,也会写代码和看书。
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的逻辑和前者有些相似,当我们高强度工作之后难免会有疲倦感。由于疲倦,我们本能地会产生抗拒工作的念头。这时候可以换一些轻松一些的事情做做,比如看了很久公开课,持续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换个专题看点别的内容。比如我有的时候会做一道LeetCode,或者是写一篇LeetCode的题解,或者是学学英语。如果还觉得疲倦,可以看看新闻,或者是干脆闭目养神放松一下。
我个人感觉多个专题一起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案,由于各个专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进度都不同,我们可以在其中切换。比如当我们学习了非常困难的专题之后,可以切换到容易一些的专题上放松一下。放松过后可以继续切换到困难一些的专题继续学习,实际上我也是这么干的,比如Python、golang等专题相对比较简单,而有些专题会困难一些,我并不是每天只学习一个专题或者是只写一个专题的文章,我其实也是在其中切换的。
如果是周末,有时候我会玩会游戏。但是游戏的高度代入感以及沉浸感会即时回馈会让人上瘾,如果是晚上玩的话,很容易控制不住时间,一下子花费了太多时间。关于这点,我的一个经验是可以在饭前玩一会作为放松。因为吃饭这件事必然会打断游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游戏当中抽身出来。否则想要在连续游戏的时间当中抽身回去工作或者是学习,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列好计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有时候觉得手上暂时没有什么事情,于是没有珍惜时间,但是事后想起来又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这种潜在不紧急的任务,从而心安理得地享受和玩乐,直到事后想起来的时候才会懊悔。比如在考试来临之际或者是毕业的时候,这种感受应该尤为深刻。
这本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人都是有惰性的,总会抗拒那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这个是难免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出来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列计划。可以在每天早上的时候花几分钟列一下当天需要做的事情,标注区分一下必须要做的事情和最好能做完的事情。我们需要控制列举的数量,不要列太多,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否则一定做不完。如果经常做不完,那么列计划的这个习惯就会收到冲击,很容易坚持不下来。根据我的经验,耗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事情最好不要超过5件,一般超过5件一定会有做不完的。必须要做完的事情不超过两件,看起来好像我们花在关键上的时间也没有很长。但是反过来想想,每天能固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花在成长相关的事情上,日积月累之下带来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当然每天应该制定多少计划,能做多少事情是因人而异的。列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保持清醒,时刻知道当下可以做什么。即使我们因为有些累了或者是其他的事情选择不按照计划执行,但至少我们是清醒的,我们是出于一些原因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忘记还有事情可以做。
列计划的关键点其实还是心态,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我们是为了养成良好规划的习惯,而不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做事情。我们铭记这件事情就不会走极端,比如给自己安排非常多非常满明显不可持续的计划,或者是希望列计划立刻立竿见影,马上效率提升。这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不是一撮而就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件事情是一定会经历反复的。因为我自己也反复过很多次,比如有时候觉得不用列计划也会记得今天有哪些事情可以做,但是当我真的不列计划了之后,明显发现每天完成的事情变少了。从这点来看有反复也是件好事,至少可以帮我们认清楚它的效果。
总结
今天文章当中谈到的其实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内容。但耳熟能详的道理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相反越是简单的道理可能越难做到。我最近体会到、颠覆我认知的很多道理,恰恰是那些我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的。
举个例子,从小就听老师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说来再简单不过,但是有多少人上学的时候做到好好学习,又能一辈子做到天天向上呢?某种程度上来说,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希望大家不要轻视那些简单、耳熟能详的道理,能够从点滴的事情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我想一定是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