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人脸数据”关键词,你会看到许多相关的公开下载索引。
这些数据集通常用于训练人脸深度学习模型,虽然有助于技术进步,但自然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风险。
2019年2月,深圳深网视界科技公司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其人脸识别数据库包含超过250万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性别、地址、生日、通行证、雇主,甚至他们在过去24小时内路过摄像头的位置。
如“酒店”、“警察”、“网吧”、“餐馆”等等相关GPS位置的描述。
数据显示,单单在过去24小时之内,这家公司收集的数据就多达668万条。
并且,该公司的人脸识别数据库在没有安全认证的情况下直接在公网“裸奔”。
换言之,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这些记录并跟踪一人的行为。
就在前几天,“AI换脸”应用ZAO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令大家再度提起对隐私安全的重视。
在未经许可授权的情况下采集人脸数据,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属于犯罪行为。
但是在金钱面前,仍然有人不惜冒着犯罪风险采集和贩卖人脸数据。
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则新闻,“17万人脸数据遭公开售卖,当事人对此一无所知”。
据报道,北青报记者近日在一家网络商城中发现有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数量约17万条。
这些数据涵盖两千人的肖像,每个人约有50到100张照片。
更细思极恐的是,每张照片还搭配了相应的数据文件,除了位置信息外,还有人脸的106处关键点,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眉毛等的轮廓。
此外,数据中还提供了人物性别、表情情绪、颜值、是否戴眼镜等信息。
北青报记者以买家身份购买了数据包后发现,其中确实包括2000个文件夹。
里面除了明星以外,也有来自医生、教师等普通市民群体的照片,包括未成年人信息。
随后,记者联系了数据包中的多位当事人,他们均表示对此一无所知。
经记者投诉后,该商品已于9月9日被下架。但据商家自称,从发售至今他已多次卖出这些数据。
商家还称自己也是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平时需要收集这些数据,顺便卖来挣个饭钱。
网友评:“挣个牢饭钱吧。”
自己的面部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采集,还成为了别人的牟利工具,光是想一想就令人不寒而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该话题曾在9月11日登上微博热搜。但截至9月12日,却在微博上了无痕迹。
而在 @新浪科技 的微博中,也还能看到这条新闻。
点击#17万人脸数据遭公开售卖#tag后,却显示没有任何内容。
不过,在齐鲁晚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电子报上,仍然能查到该新闻。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事情必然会发生,且一直在发生,被发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在享受它带来极度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可能会因此而显得极度脆弱。
这是很正常的产业发展规律,但却是各行业和监管单位不能忽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