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这条追求真理的道路是遥远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如此,一次动物实验常常耗费数月时间,一次临床试验更是耗费数年时间,因此,想获得充足的数据来发表论文常常要熬到地老天荒。
但凡事总有例外,根据Scopus网站的统计,有些科学家一年能够发表70+篇论文,平均每五天发表一篇文章(一年发表的文章抵得上我一辈子的文章总量)。
Scopus数据库简介
Scopus数据库是Elsevier公司于2004年11月推出的数据库,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摘要和引文(A&I)数据库,涵盖了15000种科学、技术及医学方面的期刊。该数据库收录了来自全球5000家出版社的20500多种经同行评议的出版物(完整收录了Elsevier, Springer/Kluwer, Nature, Scienc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nstitute of Physic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等出版商出版的所有期刊),文献类型包括期刊、会议论文、丛书、专利等,数据最早回溯至1823年。
该库收录学科全面,涵盖四大门类27个学科领域(医学、农业与生物科学、物理、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商业与管理、生命科学、化学、数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材料、计算机、工程技术、心理学、艺术与人文学等各个领域)。
如此速度着实惊人,就连Nature杂志也忍不住发表评论,相关文章以comment的形式于2018年9月12日发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产科学家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从2002年到2016年,每年平均产量高于72篇论文的科学家数量从4个增长到81个,增加了20多倍。
2016年有81位科学家SCI产量大于72篇/年
高产科学家的大数据分析
通过对曾经出现过每5天发表一篇文章的265位科学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脱颖而出,占据半壁江山,具体表现为医学领域101人,健康科学11人,神经生物学17人,分子及细胞生物学6人,流行病学3人。如果将论文的门槛进行调整,排除会议论文的话,达到每五天发表一篇论文的科学家将缩水至131位,而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有86位,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这主要是因为生命科学研究往往非常复杂,一个实验室通常无妨完成所有的科研内容,因此,在生命科学的论文中通常可以看到数十位作者,这在其他领域很难见到。
如果按照高产科学家的国籍进行统计的话,科研界的霸主美国当之无愧的排在首位,人数多达50位,紧随其后的是德国(28人)和日本(27人)。在这个排名中,马来西亚和沙特阿拉伯也出乎意料的挤进了前十,人数分别为13人和7人,这主要和两国的科研论文激励政策有关,马来西亚对论文的奖励大约为1万美元/篇,而土豪沙特阿拉伯则更加大方,奖励力度高达2万美元/篇,很显然,这种论文奖励政策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高产科学家的良好习惯
为了让普通科研人员明白究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效率,成为一名高产的科学家,Nature杂志社编辑通过邮件向这265位高产科学家询问他们究竟是如何高效发文章,通过对这些回答进行总结,主要是这样几点意见;
1. 热爱,睡得少: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勤奋工作,有些科学家表示自己平时只睡几个小时。
2. 分享:慷慨的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要乐于指导团队,善于培养团队,特别是年轻的研究团队,注意团队间协同作用,让科研思维更加发散。
3. 关注交叉科学:广泛的涉猎各个领域,注意交叉科学,邻域间的科学研究相辅相成。
4. 以点铺面,找到一个核心的研究邻域,在这个核心的研究邻域中实现个人价值,随后覆盖到其他邻域。
高产科学家有哪些人?
发表文章最多的科学家:Akihisa Inoue是日本一位材料科学研究邻域的专家,他曾担任日本东北大学的校长,截止目前为止,Akihisa Inoue已经发表了2611篇论文,平均每年70篇(这还包括学生时代和退休后的几年,不然年产量将突破80篇)。他在材料学邻域的研究相当出色,H指数高达123,更让人惊讶的是其总引文数太多,导致scopus网站竟然无法准确计算其引文数目。
近些年最高产的科学家:John P. A. Ioannidis是斯坦福医学院的一名杰出教授,从2008年到现在,它总共发表了700多篇论文。数量多也就算了,关键是他的文章质量还相当好,在他发表的700多篇文章中一大半都是发表在5分以上的杂志,超过四分之一的文章都发表于10分以上的杂志。
另外一方面,他发表的文章被引次数非常多,每年被引的次数高达8000次,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的多达8篇,其中一篇文章竟然被引35000多次。
如次高产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让John P. A. Ioannidis荣光无限,H指数高达128,这着实让人敬佩。
总体而言,高产科学家无一不是热爱科学,精力充沛并且拥有绝世才华之人,我们应当充分的学习他们对科学的执着,砥砺前行,做��������,������ʳ一个高效率的科研人员。
这让我们这些一年能发一篇SCI,哪怕是灌水的也好的,医学科研狗情何以堪啊,气不气人,看来科研真得全身心地投入才行。